.

Sunday 12 July 2015

武则天一代女王的爱情

我那么仰慕武则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爱情。今天就来诉说武则天的爱情三部曲。

在中国,无论古今,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其难何在?难在中国几千年的男权世界里,女人只是灰扑扑的影子,只是历史画卷中有失公允的背景。

按理说,武则天居庙堂最高,尽可以为所欲为了,可作为女人的她,满眼的男人,遍地的男人,活着的男人,死了的男人。她又如何能冲出了这无尽的重围?她需要他们,而且是不得不的需要,从个人的身心到为帝治国,全离不开他们!她也恨透了他们,是他们给她制造着解决不完的麻烦,更可恨的是在这遍地的男人当中,竟找不到一个是属于自己的,找不到一个能与其平等、自由相处,爱也被爱,心心相通,专一而永恒的男人!在女人的心里,江山和爱情孰重,有时候还真难说清。

    武则天的一生,在那么多与自己有床第之欢的男人中,真的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吗?历史的回答是肯定的。她不需要爱情吗?答案是否定的。

武则天一生与多少个男人有床第之欢,这个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这些男人当中,名不入史的,一定不是她的理想男人。而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主要有十个左右,其中与武则天有夫妻名分的是一个半,老子唐太宗只算小半个,儿子唐高宗才是名正言顺。晚年,她又把自己的情感归宿系于几个跳梁小丑般的“面首”。

【当女孩武则天遇上男人李世民】 我始终认为女人与男人的爱必须要有钦佩的成分在内才会完美而持久。而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天下能让她真正仰视的男子寥寥无几。而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她见到了那个让全天下人民仰起脖子也难见尊容的一代伟男——李世民。最初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实乃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是两个具有坚强个性的男女之间的互相欣赏,可我最后还是推翻了这种老牛吃嫩草,嫩草也爱老牛的推理。

武则天从贞观十一年(637年),“以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后又被赐号“媚娘”。有人在写武则天与唐太宗的关系时,总在美化,一方面说武则天衷心倾慕唐太宗,这一点是从女性心理学分析的,认为武则天入宫时侍奉唐太宗的年龄,刚好是心理固置期,又恰逢其父病逝,得以充分体会女性的柔弱和卑贱,因而变肉体羡慕为男性崇拜,接着侍奉唐太宗,刚好使其与衷心倾慕的男人心身交合。另一方面又说唐太宗对武则天也很赏识。这一点大家都爱用武则天驯马的故事来证明,说是唐太宗有骏马曰“师子骢”,极猛悍,太宗不能驯,武则天就说她能驯,办法是用三物――铁鞭、铁挝和匕首,即铁鞭打着不服,就用铁挝击,铁挝击着不服,就用匕首断其喉。既然双方各自欣赏,这似乎说明了武则天与唐太宗在性情上有其共通之处,貌似一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有更多的史实证明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从李世民的角度讲。武则天在14岁把自已的“初夜权”献给唐太宗后,除了最初的三天,由于14岁的少女天生的千娇百媚,含苞待放,情窦初开之媚态,很惹唐太宗喜欢,赐名为“媚”,封一个“六奶”称号(“才人”)之外,后来唐太宗有没再度临幸过她,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判断唐太宗后来是很少临幸她的。其一、唐太宗公务太繁忙,抽不出时间。其二、唐太宗老婆太多,轮不过来。单就武则天“才人”位置来说,只相当于“六奶”。在她之上还有五个“奶”,而每个等级的“奶”,除了皇后只能由一人担当外,每个等级少则四人,多则九人。还有后宫佳丽呢,大概三千人左右吧。还有呢,每年还在全国范围内选绣出最漂亮的“超女”进宫,供皇帝临幸,你说他唐太宗忙得过来吗? 其三、唐太宗不太喜欢武则天的性格。武则天在唐太宗手里只做到“才人”这个级别,至直他“驾崩”武则天也只是个“才人”。既然连最起码的提拔重用都想不到,武则天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又能高到何处?可后来在唐太宗儿子的手里,武则天不仅起点高,一亮相就是“昭仪”(嫔级的老婆,相当于现在的“三奶”),而且进步快,4年后就通过皇家后院组织部门的认可顺利“转正”,一跃成为皇后。其四、武则天与唐太宗没有生儿育女。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客观佐证他们之间没有很多性生活的事实证据。是他们没有生育能力吗?不是的,唐太宗跟别的老婆一共生了十几个儿女,武则天跟唐高宗后来也生了六个儿女。可见,他们二人分别从个体上来说,个个都是性功能和生育能力很强大的。那么,是他们共同生活的岁月太少吗?也不是的,两个人一共生活了12年(公元638年——649年),当然这种共同生活只是说他们生命的交集,并非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也许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那么,答案只能是一个,那就是他们很少有房事。这也足以证明她是很少得到唐太宗的宠幸的。至于有人认为因武则天驯马,而被唐太宗欣赏,我认为即使欣赏,也不会宠爱,由于一个勇猛刚强的男人一般是不会爱上与自己有同样性格的女人的。

从武则天的角度说。武则天不应是对唐太宗崇拜,而是非常之怨恨。由于当她正处于男性崇拜时,虽然她侍奉了唐太宗这个一国之君,看似无限荣光,可是在每个女人的理想中,没有一个女人愿意把自己交付给一个只把自己当作享用美色的工具,对自己不专一的男人。可这对于唐太宗来说,是权利,是天经地义,是武则天无法改变的。《新唐书·武后传》记载,武则天听说选妃嫔选到自己头上时,态度是决然而冷淡的。当母亲与她泣别时,她却冷冷地说:“见天子安知非福,何必作儿女之悲?”所以象武则天这样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她又如何不对唐太宗产生怨恨呢?另外从史实上讲,唐太宗还没有归天,武则天已移情于唐高宗,这也充分说明她并不是忠于唐太宗的,爱情应该是以互相忠于对方为前提,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何谈爱情。

“宫墙深深深几许”,宫墙中失宠的媚娘寂寞难耐,或许她对唐太宗是没有爱情的,只有粉丝级别的敬仰。她只是怯于他的威严,他对于她只是个传说。爱情是有温度的,而传说只是传说。在武则天的一生中,是这个男人结束了她的少女时代,同时也使她作为女人最好的青春年华白白流失了。从心理分析到史实推理,她都不会爱上这个男人,如果非要找到些这一阶段武则天的收获,我想有两样,一是唐太宗对她的“非特殊性待遇”,让她知道了一个女人在宫中要想摆脱不幸的命运,那就是至少要得到宫中女人最高的位置――皇后。二是在唐太宗最后卧病期间,她在太子李治入侍时,脉脉传情,取得了这位当时还是“准皇帝”的好感,这为她实现以后的人生政治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当女人武则天遇上男人李治】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刚刚即位的唐高宗前来清冷的感业寺探望武则天,他怔住了,曾经的粉色佳人虽然风韵尚在,姿色不减当年,但满头的乌丝消失了,露出了白净的头皮,犹如她不抱希望、枯竭了的内心。她泪眼模糊,眉宇间潜藏着无限惆怅。史书有记载:“武氏泣,上亦泣”。单说这一个“泣”字,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人之至情,才会流泪!也就是因为这份情,唐高宗作出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决定:马上召开回宫,赐封为“昭仪”。女人的眼泪是征服男人最有力的武器。

有人说武则天与唐高宗之间是有真正的爱情,得出这样结论的原因是唐高宗的确爱武则天,他为什么爱她呢,一方面由于唐高宗有“恋母情结”。即儿子有一种渴望母亲的照料、保护、无处不有的爱和赞许的欲望。对于唐高宗来说,就是他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依恋和爱,这爱在母亲不在时,就使其想找一个代替母亲形象的女人。而武则天又刚好有着与长孙皇后性格上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这些性格又正是唐高宗所依恋和热爱的。比如武则天有着与长孙皇后一样的精明能干,英武果断以及很强的议政参政能力。这些都成为唐高宗增强执政信心的源泉,他觉得找到了从生活到执政都能给自己以力量的理想女人。另一方面,从唐高宗对待武则天的一些史实中也可以看出。如武则天从感业寺被召二次入宫,进宫便被“拜为昭仪”,入九嫔之列。接着是专宠,让其议政参政,直至最后干脆把李家天下委政于她,这都足以说明唐高宗在内心深处是爱武则天的。为了保全李唐的江山,这种爱最后成了一种欲罢不能的上瘾毒药,他对她的信任饱含着深深的无奈,一种不是选择的选择。

可是爱情是双方的,唐高宗的确是爱武则天的,可反过来呢,武则天爱唐高宗吗?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有人说武则天也爱高宗,因为有那封传了千年写给唐高宗的一首情诗为证。即武则天在感业寺为尼期间,曾给唐高宗李治写了一首表达想思之苦的《如意娘》诗:(情诗也只是野史,野史很多时候还是坚挺的,但也不可全信。)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情诗有待商榷,但那个时候武则天青灯黄卷下等待的人非高宗莫属。我们可以把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548年)至永微二年(公元651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武则天对唐高宗虽有功利目的,比如看好李治的政治前途,还有尽快脱离感业寺的青灯黄卷的孤寂生活,但总的来说爱情成分还是主要的,这个时候月亮还是可以代表她和他的心的,虽然不一定是满月,但至少在彼此的心中还是会有半个月亮爬上来的。从永微二年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武则天则更热衷于政治,对唐高宗的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唐高宗对她也是半警惕半无奈吧。所以从整体来说,在武则天的眼里,她和高宗的相逢也不过是逢场作戏,各取所需,与真正的爱情相去甚远。

一是挂着爱情的羊头,卖着政治的狗肉。看一看武则天与唐高宗之间的史实,武则天与唐高宗共同走的每一步似乎都带有很浓的世俗目的,开始向李治传情是借着爱情的光看到了他的政治前途;写情诗诉怨是为了早早脱离感业寺(这个我无法证明其真实性);进宫后“屈体以事后”,是为了争得专宠;与唐高宗生孩子,是为了争太子位,从而使自己获取宫中女人的最高位置――皇后;帮助唐高宗理政是为了最终的取而代之等等。这种天天在算计中的生活还有爱可言吗?

公元664年废后事件的起因是武则天在660年之后开始参与朝政。本来,唐高宗通过废王立武事件铲除了一批元老重臣集团,成为真正有权力的皇帝。但在660年,高宗突发风疾。也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这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遗传病。李治经常缠绵病榻,无法正常处理朝政。怎么办?他有三个选择:第一,委政太子;第二,委政大臣;第三,委政皇后。当时,太子李弘刚刚8岁,无法管理国家,如果他传位给了太子,那就意味着自己退居二线干太上皇,永远不能再收回权利。而如果让武则天摄政,一旦自己身体好转,他还可以收回权力。相比之下,武则天涉猎文史,在以往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实干精神,而且当皇后期间又有意裁抑外戚势力,已经赢得了唐高宗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高宗选择把国事交给武皇后。然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随着武则天影响力的增长,二人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武则天开始培植力量,抢夺风头,这让李治同志非常气愤。就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找到了宰相上官仪商议。

  上官仪就是武则天赏识的著名才女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读书人出身,对儒家经典学说颇为认可,对女人参政议政持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另外,长期读书造就了他单纯的性格,对处理皇帝家庭关系这样复杂的政治问题了解不深;一帆风顺的仕途经历又让他恃才傲物,出言草率,不计后果。于是对皇帝说了句非常轻率的话:废了她。唐高宗心里正憋着对武则天的怨气,再加上这么一位高参的激励,怒火一发不可收拾,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武则天通过她的后宫情报系统迅速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刻直接面见唐高宗,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唐高宗慌神了,他的态度也随之发生180度的转变,他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他收回成命,把责任推给了上官仪。一场废后风波烟消云散,武则天的权力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就此上了一个台阶,垂帘听政,与唐高宗合称二圣,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上官仪倒是当了替罪羊,以谋反罪处决。


二要弄明白武则天需要什么样的男人。虽然武则天60岁才成了寡妇,可她和唐高宗的床第之欢却早已没有了。这是由于唐高宗身体太差的缘故,从史书看,唐高宗自唐太宗死时就“哀毁染疾”,这时他才22岁,接着又得了头痛的怪病,后来视力也急剧下降,直至病魔缠身,终入膏盲,溘然而逝。性爱也是爱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唐高宗的身体却使武则天欲爱而不能。无论武则天的性格中多么有男人的坚强,从生理性别上讲她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女人,从她个人的心理性别上讲,许多史实证明她也是把自己当做女人的,在精神的世界她大有与男人争锋的势头,可她终究摆脱不了性别的枷锁。那么,是女人对男人就有天生的依赖,特别是感情的依赖。可是唐高宗不仅不能给她以感情的归依,反而总想在这个“庶母”身上寻找母爱的保护。这样的关系只会使武则天在情感上出现配偶缺位,心理上孤独寂寞,再加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可想她是多么需要一个有坚实肩膀随时依靠,有多少的烦恼都可以任意向其倾诉的男人。可她心中这个理想的男人又在哪里呢?

武则天与唐高宗共生下4男2女,唐高宗总共有12个子女,后面6个,均为武则天所生,武则天独占房帷之宠的情形略见一斑。唐高宗病逝后,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大帝遗诏》。其中说“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军国大事要是有皇帝决定不了的,去听听天后的意见。有人说这是唐高宗信任武则天具体表现。但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当时的太子李显荒唐任性,政治不成熟,而唐朝又连遭水旱灾害困扰,边疆也受到突厥和吐蕃的威胁。内忧外患之下,唐高宗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武则天。武则天的综合能力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检验,唐高宗是非常放心的,也非常佩服。他曾说:“自从天后参政议政啊,对我理政的好处多的是数不清啊。”总之,唐高宗刚猛不足的性格和病恹恹的身体成就了武则天刚霸强悍的政治生命。与她的政治势头相比,感情危机却日益加剧,她曾爱过的唐高宗最终没能成为她精神世界的爱情归宿。

唐高宗认可武则天的执政能力,认为只有武则天能够帮助太子渡过难关,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面看他是交给了武则天一份权力,其实在当时内外交困的环境中,唐高宗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当时他和武则天已经是“二圣”临朝,他的离去,也预示这朝堂之上再无人能束缚武则天。就是他不托孤,这权力的天平已经倒向了武则天。他只希望用自己慷慨的一份情换来武则天对李唐江山的一份忠诚,他信任的是武则天的那份政治手段和治国才能。他以为她作为一个女人,虽然有些争强好胜,有些小野心,但她终究是爱自己的,他最终也会善待他们的孩子,善待这如画的江山。他猜中了开头,却看不透那结局。这差点要了李唐江山命的一份情与爱情无关。

百年之后,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无论生前如何的彪悍和强势,她最后还是安静地躺在自己的男人身边,做了他的女人。

    【当武老太太遇上她的那些男孩们】这是武则天的一生最让人嚼舌头的地方。武则天有多少面首,很难弄得清楚。其中人们常常提起的主要有四位,冯小宝(薛怀义)、沈南璆、张易之和张昌宗。并有许多野史把他们与武则天的关系演义得千姿百态,淫乱不堪,甚至成为一些三级片的素材。武则天也因此被许多卫道者所不齿,说她“洎乎晚节,秽乱春宫”、“秽德彰闻”等等。可是武则天背着淫乱无道的罪名,从这些所谓的“情人”们的身上,满足了让那些封建卫道者谈之色变的“性”吗?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了吗?我认为,这些“面首”对武则天来说是有性的需要,但他们的存在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武则天的性,并且他们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武则天的情感世界的归宿。更多时候我觉得他们更像是一种精神鸦片,是一个帝王舒缓政治神经的调味品,仅此而已。


一、效仿帝王。当所有的人在质疑武则天淫乱后宫的时候,都以一个女人的标准来衡量武则天。这时候想起这大周皇帝是个女性了,既然是女性,那就拿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大帽子压一压。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此时的武则天的身份是什么,是帝王。为帝王者顾名思义就是其时的当权者,有人忠从,有人利用,有人艳羡,有人嫉妒,有人觊觎,有人怒斥。但种种这些过后,且容我们细细品位思量一下这“帝王”的分量。帝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煊赫千年。他们有的是这条河中的顺风船,看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与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顺流而漂的朽木……钩沉他们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当时除了以前的男性皇帝(又不知外国有没有女皇),她没有其他的参照物和行为标准。她为了树立象以前男性皇帝一样的无上权威和尊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所有的地方都效仿他们,和他们享有一样的权利。那么,既然男性皇帝有“三宫六院”、“佳丽三千”,作为女皇就完全可以也有“面首三千”供其享用。这种模仿和效法,仅仅表明她有这样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走的是纯粹的帝王路线。

二、政治工具。武则天在置“面首”时有没有让他们为自己的政治斗争服务,不得而知。可有许多史实证明,她曾在政治需要时,很恰如其分地利用过这些花样美男。一方面她借他们制造各种“灵异之象”,为自己当皇帝寻找其合理性。比如让薛怀义献《大云经》,说她是“弥勒王下生”,并让他大兴土木以十个月的惊人速度建成了“万象神宫”,从而为武则天作为女人当皇帝编排证据和排场。另一方面是培植亲信,关健时候为她所用。比如曾因“二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不惜杀孙子、孙女,贬魏元忠、韦安石、唐休景等多年老臣,这说明,武则天不仅在“性趣”上需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样需要他们来平衡。    

三、心灵鸡汤。女皇暮年,白日在百官面前貌似刚强,即使在亲属面前也要保持一份尊严。而退朝还后宫,长夜漫漫,其寂寞自难打发。自薛怀义被杀,更觉寂孤。有了“二张”,宫苑游幸、宴饮娱乐、四方巡视,都带着这两个活宝随行,心情舒畅。私下里武老太太的皇帝威严不复存在,与“二张”相互之间任意说笑逗乐,恢复了人与人之间的天性自然。七十四岁高龄的老太太,仿佛又回以了孩童时代,又感到自己年轻了。那一个个花样面首俨然成了武则天晚年滋养精神世界的“心灵鸡汤”。

我们当然无法否认武则天对“面首”的性需要,但他们对她的性满足,会更使她感到配偶情感的缺失。有人从生理学角度认为武则天和“面首”不会有“床第之欢”,由于从薛怀义算起,武则天已经是六十六岁的人了,就是再讲究养生,再服用春药,也很难想象她能过得了正常的性生活。但性爱是宽泛的,对于武则天来说,她一生中虽明媒正娶地嫁给过两个男人,可如前所述,她并没有得到满足,她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性压抑者,性孤独者。所以她想从“面首”身上得到补偿,这里面有“疗伤”的成份,也有“变态”、“报复”的成份。可是这样做会为她除去性压抑、性孤独之病吗?从心理学角度讲,显然不可能。原因有二,一是“面首”的臣奴心态,只能作为武则天的“玩物”,不可能有爱情可言;二是一个在生理上已没有性能力的女人,面对这些美男子给她的“非常”性能力展示,这对武则天来说,除了能勾起点“性幻想”之外,恐怕只会更加地痛苦。况且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与臣奴之间也不可能“畅所欲言”,在这些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浮华表面下,无疑隐藏着武则天更大的痛苦和孤寂。以上所述,显然,这么多的“面首”,更无一人可作武则天的理想男人。

武则天终没有找到她的理想爱情。这除了以上的史实证明之外,从情感和美学原理上讲,也不难找到依据。一方面,爱情往往是权力左右不了的,武则天虽有着比别的女人更多的挑选对象,挑选了也有权力把他据为己有,可是无数事例证明,爱情作为人的主要生命体征,很难随波逐流。另一方面,“美在彼岸”告诉我们,武则天在现实生活中永远都不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爱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